第七十二章 极限行军(第2 / 3页)
能量转换效率的高低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ge-37a肯定会彻底改变后勤保障的基本模式。
早在半岛战争期间,共和国陆军就试验了第一种“指向式能量传输设备”,即利用高能微波来传送电能。在此之后,该项目中断了好几年,主要原因就是高能微波的指向性不是很好,而且对电子设备有很强的破坏作用,能量传输效率也不是很高。总的来说,就是缺乏实用前景。直到2030年之后,在海军与空军的积极推动下,相关项目再次启动。最初的研究仍然确定为“指向式”,即能量传输有明确的方向性,只能做直线传输。印度战争后,陆军率先提出,应该不再对传输方向做明确要求。这一要求得到了空军的积极支持,因此在“指向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应答式”,整个研究项目也在这个时候分成了两个部分,即由陆军与空军主导的“应答式能量传输系统”、以及由海军主导的“指向式能量传输系统”。虽然两套系统各有千秋,但是其基本目的是一样的,即切断电源与用点设备之间的电线,让迅速普及的电力装备不再受到限制。
因为要求不受障碍物的影响,所以“应答式”再次回到了老路上,即利用高能微波来传输能量。与海军主导的“指向式”,也就是以高能激光为载体的电能传输系统相比,除了可以非直线传播之外,最大的好处就是系统集成质量最低,特别是接收端的系统集成质量能够控制在陆军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暂时还无法达到空军的要求),而最大的缺点就是,能量传输效率低下,以及作用距离短。
所谓的“应答式”,指的就是在高能微波中有一个应答信号,接受端必须对这个应答信号做出回答,才能获得发射端提供的另外一个接收信号,从而正常启动。如果接收端没有做出回答,强行接收高能微波承载的能量,发射端的场感应器就会发出警报,并且迅速调高微波的能量级别,烧毁接收端的电子设备。
由此可见,“应答式”是一种排他的能量系统,从而解决了“安全”问题。
因为这种“应答”的安全模式无法做到绝对安全,所以“应答式”的高能微波发射系统采用了“3+1”的发射方式,即设置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4个发射点,利用电磁波相干原理构成一个具有边界的电磁场,只有在此范围内才能截获高能微波,而在此之外,就无法利用高能微波携带的能量。因为作用距离越远,能量传输效率就越低,所以陆军对系统的作用范围做了明确限制。
与杜奇威不一样的是,裴承毅非常相信直觉。准确的说,在没有其他选择时,他会相信直觉。
针对这个第一判断,裴承毅大致分析了一下情况。
在5点30分收到的情报中,美军并没异常举动。也就是说,美军是在5点30分之后才开始做出发准备的。按照军情局的说法,干扰系统不会对美国的军事侦察卫星造成永久性损伤,不会留下任何证据,因此nsa能在数个小时内确定侦察卫星受到干扰,然后大致推算出干扰源的位置。
虽然军情局没有提到nsa能以多快的速度确定干扰源的准确位置,但是裴承毅有理由相信,杜奇威已经知道了这一情况。也就是说,杜奇威很有可能在得知侦察卫星系统受到干扰之后不久就做出了让2个旅动身的准备。因为干扰源在伊朗东南地区,所以杜奇威有理由相信,部署在巴伊交界地带的第一战斗单位已经出发,正在开赴战场。
只要杜奇威对第一战斗单位与凌云霄有点了解,就不会对土军抱太大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第二战斗单位已经到达巴士拉,就差离船登岸了,所以让2个陆军旅攻入叙利亚的意义并不大,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杜奇威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让2个陆军旅迅速向东转移,争取赶在第一战斗单位到达前组织好防线。
针对地面装备的“应答式能量传输系统”的最大作用距离在1500米以内,如果车辆以侧向通过的方式进入接收区域,只要与发射源的距离保持在250米以内,就能确保在以正常速度行驶、且不增加行程的情况下获取到足够的电能,完成充电作业。如此一来,车队就没有必要在行军途中停下来充电了。
如此先进的能量供应系统一问世就得到了陆军的“追崇”。
在经费严重紧缺的情况下,陆军在进行改编的时候,仍然明确要求为每个战斗单位提供一套这种供电系统,从根本上保证战斗单位的战场机动能力。
事实上,这种代号ge-37a的“应答式能量传输系统”并不先进。准确的说,从能量转换效率上讲,ge-37a比海军研发的je-35型“指向式能量传输系统”差多了。即便在250米的最佳作用距离上,ge-37a的能量传输效率也只有10%。也就是说,发射端输出的能量中仅有10%被接收端获取,而接收端把微波能转化为电能,又有大约50%的损耗,所以总体能量转换效率在5%左右。在1500米的最大作用距离上,总体能量转换效率将降低到让陆军都无法接受的0.5%。要知道,在这一情况下,能够为一个旅的主战装备提供能源的移动式电力供应系统最多只能为一个连的主战装备服务。不管怎么说,就算共和国陆军财大气粗,也不可能为每个连配备一个需要由一个营的兵力来管理的电力供应系统。
当然,ge-37a的出现,本来就是划时代的事情。
做出这一判断后,裴承毅把杨少勇叫了过来,询问了第一战斗单位的情况。
此时,凌云霄中将指挥的第一战斗单位已经进入伊朗境内,正在开往伊朗西北地区的途中。
干扰开始后,第一战斗单位就按照计划陆续越过巴伊边境。
第一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在伊朗边境重镇库哈克集结完毕之后,凌云霄就亲自率领这支仅有1200人的部队出发了。在沿途伊军的配合下,仅仅2个小时,第一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就到达了250千米外的帕斯库赫。因为支援旅的电能供应部队率先进入伊朗,并且在沿途部署好了电力供应站,所以不用为补充电能而停止前进,只是每6个小时停下来休息半个小时。
部队能够持续前进,不但与后勤官兵有关,还与先进的技术装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