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策 > 第八十九章 雅浦海战

第八十九章 雅浦海战(第1 / 6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从理论上讲,发现再入大气层的炮弹并不难,除了炮弹对电磁场产生的扰动能够被被动雷达探测到之外,高速飞行时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也能被红外探测仪发现,而且均可以做精确定位。

关键就是能不能及时进行拦截,而且是有效拦截。

与穿甲弹这类弹一装药的炮弹相比,集束子母弹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在弹道末段必须减速,才能让子弹药撒布在有效范围之内。受此影响,集束子母弹都装有加速火箭发动机(准确的说,有关是减速火箭发动机,工作原理就是向侧前方提供一个反向推力,让炮弹缓慢减速,并且通过调整喷关的喷射角度,赋予炮弹绕中心轴线旋转的角速度,产生投洒子弹药所需的离心力)。更重要的是,因为子弹药是一些质量仅有几百克、甚至百十克的金属杆,本身就欠缺稳定性,过远的飞行距离不但会增大撒布范围,还会降低穿甲能力,所以集束子母弹一般会将投洒子弹药的高度控制在5000米到15000米之间,具体与子弹药的质量与稳定性有关(质量越轻、稳定性越差,投洒高度就越低)。受此种种影响,集束子母弹再入大气层后,在投洒子弹药前的飞行时间大约是其他炮弹的1.5倍,而且投洒子弹药时已经进入舰队防御系统的拦截范围。

由此可见,只要有合适的拦截手段,就能拦截集束子母弹。

问题就是,是什么拦截方式才是合适的拦截手段。

第八十九章 雅浦海战

面对来袭的炮弹,第一主力舰队的准备也很不到位。

这里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有效的探测手段。

前面多次提到,与传统火炮相比,电磁炮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外弹道。得益于较高的初速,电磁炮具有独特的外弹道,即大部分都在大气层外。为了尽量缩短在大气层内飞行的时间,从第一代轨道电磁炮开始,所有大口径电磁炮都采用垂直或者近垂直的投射方式。虽然说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射程,但是也由此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炮弹的低可探测性。换句话说,在大气层外飞行的炮弹更难被发现,让几乎所有炮兵雷达都成了摆设。

被动探测系统出现之前,这个问题还不是很突出。因为电离层并不是吸收与反射所有波段的电磁波,而是有一个波段窗口,所以可以跟踪距离地面数千千米、甚至数万千米的人造卫星的雷达也能探测与跟踪电磁炮的炮弹。

显然,高能激光算不上合适的拦截手段。虽然从理论上讲,高能激光能够烧穿集束子母弹的弹壳,破坏加速火箭发动机(甚至有可能引爆火箭发动机的推进剂),使集束子母弹失稳,也就无法投洒子弹药,而没有投洒子弹药的集束子母弹对战舰几乎没有威胁。但是只需要采用一些非常简单的措施,比如将集束子母弹的隔热层涂得厚一点、将加速火箭发动机设置在炮弹的尾部等等,集束子母弹就能有效抵御高能激光。说得直接一点,即便能够持续照射,高能激光要想使集束子母弹失稳,也要照射好几秒钟,而理论上,留给拦截系统的攻击时间肯定没有这么多。

相对而言,粒子束武器也不太理想。除了拦截距离偏短的问题之外,粒子束武器对集束子母弹的破坏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改进弹体结构,比如将子弹药沿母弹的中心轴匀称排列,并且分为前后几层,就能将粒子束武器的破坏降到最低,即只有部分子弹药因为结构遭到破坏而无法对战舰构成威胁,大部分子弹药仍然具有杀伤力,而且攻击过程不会受到影响。

也许有人认为以动能原理杀伤目标的电磁炮要好一些,问题是用于舰队防御作战的小口径电磁炮的射高都非常有限,往往只能对付10000米以下的目标,对于在10000米以上的集束子母弹基本无能为力。同样以动能原理杀伤目标的防空导弹的射高在10000米以上,却受过慢的速度限制,很难赶在集束子母弹开始散布子弹药之前将其击落。

可以说,受拦截手段限制,拦截集束子母弹的难度非常大。

问题是,随着被动探测系统问世,而且迅速普及,几乎所有主动探测手段都被打入冷宫。拿海军来说,虽然每艘战舰上都有雷达,而且都有好几部雷达,但是按照共和国海军的战斗条令,除非受到攻击或者即将受到攻击,不然不得启动主动探测雷达。受此影响,即便在战场上,共和国海军舰队也得关闭雷达,也就无法及时发现在大气层外飞行的炮弹。为了解决早期预警的问题,共和国与美国也在被动探测手段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即利用电离层的波段窗口,探测电磁炮的炮弹在高速飞行时对地球磁场产生的扰动。

虽然这种探测手段并不精确,即无法准确测出炮弹的飞行速度与飞行方向,但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却能够起到早期预警的作用,让舰队有足够的时间开启雷达。具体实施时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太空垃圾的干扰作用。换句话说,要从成千上万(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已探明直径超过10厘米的太空垃圾超过2000万个,而在大战期间,受交战双方攻击太空设施的影响,这个数字至少增加了2倍,即尺寸与电磁炮炮弹相当的太空垃圾数量在6000万个以上)的具有相似飞行轨迹的太空垃圾中找出几个、几十个、乃至几百个真具有威胁的真目标,即便算不上大海捞针,庞大的数据计算量也能让世界上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无能为力。

万幸的是,在攻击海面目标的时候,电磁炮炮弹需要再入大气层。

虽然从理论上讲,拦截已经进入弹道末段的电磁炮炮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对于飞行速度超过20马赫的电磁炮炮弹来说,从高度大约80千米的电离层底部到海平面,也就是10多秒的事情,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发现到击落的整个拦截过程,绝非容易的事情。但是实际操作中,特别是在对付一些具有特殊用途的炮弹时,这10多秒的时间仍然显得比较充足。

这些特殊用途的炮弹就包括集束子母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