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重南轻北(第2 / 5页)
正是如此,在确定战役收尾阶段的进军方向时,裴承毅亲自向袁晨皓施压,要他把重点放在南面,即协助第九战斗单位与第90战斗单位进军内高加索地区,争取将战线推进到伏尔加河流域,占领伏尔加斯基、威胁对岸的伏尔加格勒(即闻名天下的斯大林格勒),为接下来向黑海与乌克兰进军打下基础。
也就在这个时候,共和国陆军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那就是在战役收尾阶段,把重点放在哪个方向上,南面,还是北面?
单纯从军事战略角度出发,肯定应该选择北面。
以2月4日夜间的局势来看,占领乌法的第十战斗单位与占领奥伦堡的第七战斗单位已经形成了进攻的双箭头。即便按照最普通的战术,第十战斗单位可以与留在叶卡捷琳娜堡的第100战斗单位协同作战,攻占彼尔姆与伊热夫斯克,再一同向基洛夫进军,最终形成攻打莫斯科的右翼锋线。第七战斗单位则可以在第70战斗单位的支持下,继续向西挺进,攻打萨马拉与乌里扬诺夫斯克等地,形成攻打莫斯科的左翼锋线。到这个时候,进军莫斯科的阵势已经排开,即战线已经拉开,加上进入了俄罗斯欧洲地区的大平原,非常适合大兵团作战,只需要持续投入作战部队,就算再不济,也能稳打稳扎的向莫斯科推进,最终占领俄罗斯的首都。
问题是,战争从来就不完全由军事因素决定。
虽然从整个战局来看,即便没有盟国参战,击败俄罗斯也不是多大的问题,而且从一开始,共和国当局就做好了单独战胜俄罗斯的准备,但是在能够获得援助,特别是有盟国愿意参战,并且为击败俄罗斯效力的情况下,共和国当局就没有理由让共和国军队的士兵做出太大的牺牲。更重要的是,裴承毅早就定下了基调,即大陆战争必读为太平洋战争服务,击败美国才是头号重任。受此影响,共和国当局肯定希望盟国能够挺身而出,分担大陆战场上的作战任务。
关键就是,让哪支部队去执行这个任务?
当时,距离奥尔斯克最进的就是第九战斗单位的支援旅。
2月3日夜间,该旅从哈萨克斯坦的阿克托别出发,在天亮前越过边境线,并且在短暂战斗后占领了奥尔斯克。4日中午,该旅渡过乌拉尔河,控制了对岸的新特罗伊茨克。这个时候,从马格尼托格尔斯克南下的俄军乌拉尔方面军的先头部队距离奥尔斯克已不到30千米,而且俄军的侦察部队已经渡过乌拉尔河,正在探查西岸的情况。
从局势上看,如果30多万俄军南下,第九战斗单位的支援旅肯定挡不住。
不是兵力不够、也不是战斗力差,而是过于仓促,该旅不但缺乏重装备,也没有办法及时构筑好防御阵地。
为此,共和国当局一直在积极游说巴基斯坦与伊朗。
与巴基斯坦的谈判比较顺利,在1月底的时候,巴当局就做出保证,在完成战争动员之后,至少将派遣50万大军参与大陆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并且愿意在中东方向上投入同等数量的作战部队。当然,巴方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单独组建“巴基斯坦军团”,而不是与共和国军队编在一起,还希望共和国当局能够提供一些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特别是地面主战武器。总而言之,巴基斯坦愿意出兵,只是受国力军力限制,在没有得到帮助与支持的情况下,巴军的战斗力不会好到哪里去。
相对而言,让伊朗出兵显得更加重要。
事实上,在共和国同意不插手外高加索事务,并且保证伊朗在里海与小亚细亚地区的利益之后,伊朗也乐意出兵参战。问题是,伊朗仍然不是集约集团成员国,因此在出兵参战的问题上有足够的转圜余地(巴基斯坦爽快答应出兵,与其集约集团成员国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伊朗当局也提出了一些比较苛刻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共和国军队进入内高加索地区,并且击败了俄军在该地区的主力,确保伊朗本土不会受到严重威胁之后,伊朗才会向俄罗斯宣战,并且出兵参战。
客观的讲,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问题是,俄军并没南下。
从战后收集到的信息来看,俄军在发现奥尔斯克与新特罗伊茨克被占领之后,立即就做出了北上反攻车里雅宾斯克的决定。原因很简单,俄军的电子侦察部队发现占领奥尔斯克与新特罗伊茨克的部队使用的是第九战斗单位的通信频道,而且通信系统的特征与第九战斗单位也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第九战斗单位兵不刃血的占领了乌拉尔,战斗力没有下降,加上共和国陆军多次以低空突击的方式突然出现在俄军后方,所以俄军指挥官有理由相信,占领奥尔斯克与新特罗伊茨克的是第九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即战斗旅。毫无疑问,从第九战斗单位那边突围的难度肯定大得多。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袁晨皓也确实应该让第九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过去。
只不过,在第90战斗单位已经在里海西岸站稳脚跟的情况下,袁晨皓肯定希望在战线南方有更大的作为,也就不会动用第九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必须歼灭俄军乌拉尔方面军,袁晨皓甚至不会让第九战斗单位的支援旅北上,因为这会削弱第九战斗单位的整体战斗力。
打到这个时候,也就是2月4日下午,俄军两个方面军都陷入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