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两重天(第3 / 3页)
由此可见,俄罗斯当局表面上做出让步,实质上却在积极备战。
在此情况下,共和国别无选择,只能以备战应对备战。
12月6日的会议之后,从当天晚上开始,共和国也开始向北方边境地区调运军事物资与战略物资,以西北地区遭受冰雪灾害(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一样,均遭受了本世纪最严重的冰雪灾害)为名,向西北地区派遣了救灾力量,并且在喀什、阿克苏、伊宁、克拉玛依与阿勒泰等地修建了用于接纳灾民的临时营地。
到12月下旬,共和国在西北地区的救灾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根据美国新闻媒体的报道,共和国在西北地区修建的临时营地能够容纳百万灾民,其中只有克拉玛依与伊宁两地的几处营地接纳了不到5万名灾民,其他营地要么空置,要么又救灾部队控制。也就是说,修建临时营地的目的不是为了安置灾民,而是在为即将爆发的战争做准备。
这批运输机已经到达俄罗斯,正在由俄罗斯飞行员进行适应性训练。
根据军情局提供的情报,最快半个月,最迟到12月底,俄罗斯陆军航空兵就能完全掌握这些运输机,并且使其投入实战。
当然,这只是俄罗斯发动战争的必要条件之一。
众所周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俄军要想发起进攻,首先就得调运与囤积战争物资。
与调动部队相比,调运物资低调得多,也不容易引起重视。比如在8月份的时候,共和国就对西北、东北与朝鲜半岛上的军事物资储备情况做了调整,只引起了美国等国情报机构重视,并没让新闻媒体感到大惊小怪,也没有受到舆论关注。同样的,俄罗斯停止调动军队之后,就加快了物资调整与储备工作。
问题是,共和国的作战部队在哪?
别说其他国家的新闻媒体,就连美国与俄罗斯的新闻媒体都没有做相关报道,即没有找到共和国进行军事动员的证据。虽然美国新闻媒体把共和国的救灾部队算了进去,但是全世界都知道,数次军事改革之后,共和国的武装警察部队已经脱离了战斗编制,主要任务就是维护国内稳定、救灾救难,而不是对外作战。别的不说,武装警察部队在20年前就成为纯粹的轻型部队,根本没有重型装备,也就无法担负起对外作战任务。
解释之有一个,那就是共和国当局对正规军的战斗力信心十足。
随着2057年走向尾声,共和国当局的信心是否具有踏实的基础,很快就会得到验证。
从军事角度来看,判断一支军队是在准备进攻,还是在准备防御,除了看军队部署之外,主要就看物资调运与储备。从战术层面上讲,进攻开始前,都需要迅速、猛烈与集中的火力打击,力求在第一时间撕开敌人的防线,为地面进攻部队打开突破口,因此需要将物资储备在前线附近,并且集中囤积在火力支援部队的驻扎地附近。与进攻相比,防御对物资的分配与囤积方式的要求就完全相反了,因为不知道敌人会在哪个方向上发起进攻,以及会在什么时候发起进攻,所以在前期准备中,物资都会分散储存,而且尽可能的远离战线,由各地防御部队掌握。和平时期,几乎所有国家的军队都处于战略防御状态,至少守卫本土的军队都处于防御状态。如此一来,俄军要想积极主动的发起进攻,就得在战争爆发前重新分配物资。
可以说,关键就在这里。
如果俄罗斯具有共和国的实力,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来加强本土基础建设,还能让备战工作变得更加隐秘。问题是,俄罗斯的基础设施远不如共和国发达,特别是在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地区,存在很多欠缺。比如在西起叶卡捷琳娜堡、东到新西伯利亚,东西向1000多千米的西伯利亚地区,仅仅只有一条完全在俄罗斯境内的铁路线。也就是说,产自远东地区的资源,以及运往远东地区的物资都要经过这条铁路线。可想而知,只要严密监视这条铁路线上的运输情况,就能掌握俄罗斯的物资调运情况。
以共和国战略侦察能力,即便不依靠谍报网络,对俄罗斯的备战情况也是了如指掌。
根据后来公布的相关消息,从10月下旬开始,俄罗斯当局就有计划的向边境地区,特别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调运军事物资与战略物资。比如在11月上旬,俄罗斯当局就以救灾为名,向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调运了足以供2000万人生活半年的500万吨粮食,以及可以用来安置上百万人的移动板房。毫无疑问,这些粮食与板房到底是用来救灾,还是用做军事储备、以及用来修建军营,恐怕谁也不说清楚。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同样以救灾为名,俄罗斯当局在11月底接管了西伯利亚地区的所有医院,并且组织医务人员与医疗物资前往偏远灾区,而根据共和国情报部门截获的消息,这些人员与物资并没用于救灾,而是被俄军秘密征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