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我行我素(第2 / 3页)
必须承认,这些商业合同很有震撼性。
就拿上飞与空客达成的协议来说,对于一贯以保护国内市场与国内制造业为己任的欧洲各国政府来说,能够在航空制造业领域做出如此重大的让步,不但承受了巨大的风险,还顶住了巨大的压力。用伦敦金融时报的评论来说,空客与上飞签署的市场换技术协议是欧陆经济进入半殖民地时代的标志,也是“欧陆制造”在强大的外力下丧失独立性的标志,更是欧陆沉沦的标志。在这篇社论中,金融时报还大胆预测,如果欧陆各国不能及时纠正错误的经济政策,抵抗经济入侵,切实保护本土企业,不出十年,欧陆就将成为全球代工厂,沦落为二流、甚至三流势力。对此,撰写该评论的英国经济学家联合会公开呼吁,英国当局必须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以保护本土企业为己任。
问题是,与当时备受关注的安全问题相比,这些经济上的话题根本没有吸引力。
9月21日,裴承毅结束了为期3天的巴黎之行,搭乘大陆轨道交通运输公司的“欧洲之星”超高速磁悬浮列车前往柏林,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
因为裴承毅的法国之行非常“低调”,记者没能在巴黎获得多少有价值的新闻,所以在裴承毅动身离开巴黎之前,绝大部分记者都提前赶往柏林,准备在德国首都大干一番,抢先报道最新消息。
事实上,这也在共和国当局的预料之中,不然不会裴承毅不会在离开布鲁塞尔的头一天与欧洲国家领导人讨论这个话题。换个角度看,这甚至可以看成是共和国当局在试探美国的底气,即便美国不做出积极回应、不采取果断行动,共和国当局也很难立即在安全合作问题上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因为能否与欧盟扩大安全合作范围,也就是能不能向欧洲国家出售先进军事技术,元首说了不算,得由全体代表大会表决。
正是如此,半岛电视台这样的“中立媒体”当时就认为,裴承毅此举不是为了挖美国的墙角,而是为了表达一种态度,即共和国非常重视与欧洲的合作关系,并且希望加强与保持这种合作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的话,更能明白裴承毅访问欧洲的重大意义。
当然,离开布鲁塞尔之后,也就是再次前往巴黎的时候,裴承毅的欧洲之行才算正式开始。
9月18日,裴承毅在巴黎的国泰酒店与法国总统进行正式会晤。
实际情况是,在到达德国之前,裴承毅的柏林之行就开始了。
虽然德国政府早就宣布,总理将在柏林车站迎接到访的共和国元首,并且陪同共和国元首检阅德国警察部队的仪仗队,但是德国总理在参加了欧盟理事会的活动之后,没有返回柏林,而是去了巴黎,并且在9月21日以德国外交部接待人员的身份秘密登上了运送裴承毅前往柏林的列车。
当然,德国当局没有对外公布这件事情。
因为是两国最高领导人的正式会晤,而且由裴承毅“做东”,所以安排为闭门会晤,没有向记者开放。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巴黎不是共和国新都,保守一些也在情理之中。
可是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会晤之后,共和国与法国当局都没有发表官方公告,参与会晤的双方官员也守口如瓶,甚至没有向两国的官方新闻媒体透露任何消息,只是以会商事宜还未确定为由,让心急如焚的记者等待确切消息。
当然,共和国与法国当局不可能什么也不提,毕竟元首国事访问不是闹着玩的。
正是如此,在裴承毅访问巴黎期间,两国的官方新闻媒体重点报道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随同裴承毅到达巴黎的共和国商贸代表团与法国企业签署了总价值数千亿元的数十份商业合同,其中包括上海航空设备制造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的战略合作协议,即上飞将以技术投资的方式,与空中客车公司在法国尼斯建造欧洲最大、全球第三的大型民航客机总装工厂,并且利用空客公司的欧洲营销网络进行销售。虽然看上去,这份协议等于向共和国的航空企业开放市场,让上飞获得了欧洲的准入证,但是作为合作方,早已江河日下、依靠欧洲各国政府财政补贴幸存下来的空中客车公司能够获得制造大型民航客机的关键技术,从而获得起死回生的希望。因为开放市场是相对的,即共和国的航空市场也将向空客开放,所以空客还能以价格优势进入共和国,从而在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为全面复兴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