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利益共享(第3 / 4页)
想到这里的时候,裴承毅朝屏幕上的刘晓宾看了过去。
“不管怎么说,你得在到达北京之前做出选择。”刘晓宾已经点上第三根香烟,“虽然事已至此,我们不可能全身而退,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输得少就算赢。不管怎么说,作为联合司令官,在战争问题上你有很大的发言权,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你的意见、特别是你对结局的看法肯定会对最终决策产生影响。”
从迈入政坛的那一天开始,顾卫民就是“鸽派”的代表人物。在此之前,他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为赵润东与王元庆提供相反的参考意见,让两位铁腕元首没有走上极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顾卫民能够在赵润东与王元庆执政期间得到重用的关键原因。可以说,对两位前元首、特别是以强硬著称的王元庆来说,最不需要的就是那种趋炎附势的手下,而最需要的就是能够与他对着干的朋友。这也正好解释了叶致胜为什么没有得到重用,以及王元庆最终没有选择让颜靖宇接班。
作为国家元首,顾卫民肯定希望有所作为。
上台之后,顾卫民除了继续推动政治改革,落实很多具体政策之外,他在国内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青山绿水”计划。用外界的话来说,纪佑国推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王元庆推行的政治改革分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土壤与雨水,而“青山绿水”计划就是在此基础上的第一个成果。单纯从政治角度来看,就算在10年任期中干好这一件事情,顾卫民都将名留青史,成为共和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元首之一。
也就是说,顾卫民把重点放在了国内建设上。
既然如此,顾卫民有一千个理由反对介入中东战争。事实上,站在顾卫民的立场上就能理解,不管中东地区变成什么样子,与建设好华夏民族的大好河山有什么关系?在炎黄子孙的需求还没有完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有什么理由去帮助阿拉伯人?再说了,帮助阿拉伯人等于得罪犹太人,这么做对共和国有什么好处?
裴承毅似乎早就料到,所以故意提醒了刘晓宾。
“前几天,我跟老李好好谈了一下,觉得问题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刘晓宾点上了第二根香烟,说道,“老李跟你说过,早在好几年前,前任元首执政期间,我们就针对中东地区的大规模战争做了准备。不瞒你说,我们现在获得的很多情报,都是由当时安排下去的谍报人员的功劳。毋庸置疑,军事方面也做了准备。只是出与保密考虑,在此之前,所有军事准备工作都由军情局负责,没有交给总参谋部。”
裴承毅点了点头,等着刘晓宾继续说下去。
正是因为一直由军情局在负责与中东地区有关的事情,所以裴承毅在总参谋部工作期间并不知道相关情况。按照裴承毅的理解,项铤辉肯定知情,只是当时裴承毅正好在巴基斯坦当高级军事顾问,随后参与印度战争,再后来为了避免卷入军内纷争离开了总参谋部,随后几年甚至没有回过总参谋部。
“细节上的东西我就不多说了,等你有空的时候,我们可以好好聊一下。”刘晓宾勉强笑了笑,说道,“不管怎么说,针对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跨越了两届政府,虽然前期工作由军情局负责,导致很多安排不到位,比如没有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战争计划,但是这些完全可以理解,毕竟两位元首对共和国的规划并不一样,我们的对外政策也有所变化,所以很难提前制订战争计划。”
如果考虑到最终很有可能战败,顾卫民更会反对。
问题是,顾卫民不是王元庆,事实上比王元庆差远了。
因为没有王元庆那样的战略眼光,所以顾卫民不会考虑得那么长远。虽然裴承毅对颜靖宇还不够了解,不清楚颜靖宇有没有那么长远的战略眼光,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王元庆最信任的人之一,颜靖宇肯定会坚持王元庆的发展策略。也就是说,如果中东战争是由王元庆一手策划的,颜靖宇就会坚定不移的将其执行下去。
如此一来,顾卫民与颜靖宇会有很大的分歧。
因为王元庆的影响力还没有消散,在中央支持颜靖宇的人并不少,其实不管如何,只要李存勋支持颜靖宇,顾卫民就不可能随心所欲,所以在是否介入中东战争的问题上,中央肯定有分歧,而且是很大的分歧。
“你的意思是,上面到现在都没有统一意见?”
刘晓宾苦笑了一下,说道:“直接说的话,就是这么回事。”
裴承毅立即皱起了眉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
这正好解释了裴承毅一直在怀疑的一件事情,即苏劲辉为什么迟迟不肯去叙利亚。不管怎么说,苏劲辉肯定有办法知道高层的情况,也就知道安排给他的任务并不简单,所以在局势明朗之前,他不会贸然迈最最关键的一步。事实上,只要他一天没有去叙利亚任职,就一天不用为之承担责任。同样的,这也让裴承毅明白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顾卫民为什么要让李存勋全权负责相关事务,而不是借此机会拉拢裴承毅。
毋庸置疑,顾卫民肯定不看好这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