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扩大化(第1 / 3页)
问题是,不针对敌国领导人,不等于要绕着敌国领导人走。
果真如此的话,鲁拉贾帕尼就成了蛮度的护身符,只要他到哪,哪里就安全,作用比全部蛮军还要重大。
国际战争法中,所谓的“不针对”,指的是不专门针对。
攻打苏拉特本来就是共和国军队的战役行动,如果鲁拉贾帕尼去了苏拉特,而且非常不幸的遇到了某次轰炸,或者某场炮击,最终丧生,那就是他的命不够硬,而不能说共和国采取了针对他的军事行动。
由此可见,王元庆已经动了杀机。
第一百六十五章 扩大化
所谓“祸不单行、福不双至”,裴承毅还没来得及理清苏拉特方向上的作战行动,军情局就发来消息:蛮度的迁都工作已经全面展开,第一批转移部门的人员与财物在13日凌晨到达苏拉特,预计将在13上午前往孟买;第二批转移部门的人员与财物将在15日到达苏拉特,然后前往孟买;最后一批转移部门的人员与财务最迟在20日到达苏拉特,在21日前往孟买。
与军情局的情报一起送来的还有元首的命令,即最迟在20日凌晨攻占苏拉特。
虽然元首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在20日凌晨攻占苏拉特,但是裴承毅明白元首的意思。鲁拉贾帕尼早就喊出与新德里共存亡的口号,以此激励蛮度人的抵抗意志,确实有一批蛮度人相信了总理的口号,从第二阶段战争动员征召的军人来看,蛮度年轻人的抗战积极性提高了不少,招募人数比预计的多了20%,但是绝大部分人认为,那不过是一句口号,鲁拉贾帕尼绝对不会跟新德里共存亡。
鲁拉贾帕尼会不会成为战斗到最后的“新德里卫士”,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清楚。
接到命令的时候,裴承毅还有点担心,毕竟王元庆一直在努力避免激发蛮度人的抵抗意志,不然也不会邀请那么多的周边国家参与作战行动,借助民族亲和力瓦解蛮度的国家向心力。仔细考虑之后,裴承毅就觉得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真要在苏拉特逮住了鲁拉贾帕尼,就算炸死了蛮度总理,也不会有多大问题,因为鲁拉贾帕尼是在逃出新德里之后被炸死的,而不是在新德里被炸死的。两者对蛮度人产生的影响截然不同,如果鲁拉贾帕尼死在新德里,蛮度人会将他当成英雄,如果鲁拉贾帕尼死在苏拉特,蛮度人只会将他当成叛徒。
问题是,有可能在20日之前打下苏拉特吗?
还有7天,进攻部队距离苏拉特只有150千米,看上去没有多少难度,实际上难度远远超过裴承毅的估计。
调整作战计划的时候,裴承毅与袁晨皓都认为,必须按照最糟糕的情况考虑。
也许军情局的李存勋也很清楚。
不管怎么样,在裴承毅看来,元首的这道命令直接针对鲁拉贾帕尼。
也许很多人不相信王元庆会把矛头对准蛮度总理,毕竟战争打了这么久,王元庆一直没有批准针对敌国国家领导人的军事行动,比如裴承毅曾经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提出,开战后发动针对蛮度国家领导人的“斩首行动”。虽然这么做的理由非常充足,炸死蛮度国家领导人,能够缩短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时间、减少战争伤亡、降低战争开支等等,但是王元庆直接否决了裴承毅的建议,当时元首只提出了一点,即炸死蛮度国家领导人,很有可能让继任者以此为借口激发蛮度民众的抵抗意志。毫无疑问,元首的理由更充分,裴承毅再也没有提“斩首行动”,在指挥作战的时候也积极避免针对蛮度国家领导人。别的不说,战争打了这么久,空军从来没有轰炸过蛮度的中央政府机构。
实际上,要不要针对敌国领导人,在共和国内部也饱受争议。
与王元庆的决策完全相反,绝大部分民众都支持发起“斩首行动”,认为除掉敌国领导人能够最大限度的加快战争进程,一些民间军事发烧友甚至提出,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反复使用“斩首行动”,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只有少数人认为不应该采用“斩首行动”,并且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不管是伊拉克战争、还是阿富汗战争,实际上都是强国打弱国的局部战争,在名义上是针对极端组织、而不是针对某个国家的战争,没有发展到宣战的程度;共和国与蛮度的战争是强国与强国之间的战争,已经相互宣战,共和国就应该遵守得到公认的战争规则,而在国际战争法中,针对敌国领导人的军事行动不具有合法性。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这些人还举了个例子,即伊朗战争。虽然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与伊朗并没相互宣战,但是已经构成了国家间战争的实质。美国在开战后用“斩首行动”炸死了伊朗的最高精神领袖,不但没有炸垮伊朗人的抵抗意志,还激发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最终,美国输掉了战争,也输掉了该地区的很多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