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试验战争(第2 / 3页)
作为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天兵之一,共和国天兵一直在向前迈进。
与其他战争类型相比,太空作战的节奏更快。
受运载平台、也就是拦截卫星的质量限制,天基能量武器拦截系统的输出能量肯定不如地基与空基拦截系统。为了用有限的输出能量摧毁目标,天基能量武器拦截系统采用了很多独特设计,比如共和国开发的拦截卫星就配备了一具直径超过150米的反射镜(由记忆合金制造骨架,镀膜复合材料制造镜面),由2颗“姊妹卫星”组成攻击星座,对激光束进行二次聚焦,提高激光束照射目标时的能量密度;美国凭借其发达的镜片生产技术,在天基能量武器拦截卫星上采用了“三反聚焦技术”,达到同样的目的。不管采用什么技术,最终的目的都是提高能量武器照射目标时的能量密度。
这里涉及到了能量散射问题。
虽然激光是人类迄今能够找到的指向性最好的光源,但是激光不是绝平行光线,只是其指向性超过了其他光源。不同波长的激光,散射率(光斑半径与照射距离之比)在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之间。也就是说,在射程为100千米的时候,点状光源发出的激光束产生的光斑半径在10米到100米之间。因为可以将激光束的光能看成是平均分布的,所以能量的衰减速度与射程的平方成正比。
用能量武器拦截卫星,射程均在数百千米以上。
如此一来,即便是指向性最好的激光武器,在射程为100千米,而目标面积在10平方米左右的情况下,激光能量的利用率也只有3.2%左右。如果射程提高到1000千米,能量的利用率则只有0.032%。
与跟踪阶段相比,锁定阶段对探测精度的要求更高。在探测精度足以满足“精确打击”的要求之前,各国采取的手段都非常“野蛮”,比如使用携带核弹头的反卫星导弹或者反卫星卫星,在目标附近引爆核弹头,摧毁方圆数百千米、乃至上百千米范围内的所有卫星,从而达到摧毁目标的目的。在卫星数量越来越多,外层空间越来越拥挤的情况下,如此“野蛮”的手段肯定不适用了。更重要的是,各大国在口木战争后,先后将军事卫星系统列入了“战略设施”范畴,哪怕是误伤,也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无法使用“野蛮”手段,只能提高打击精度。
要想提高打击精度,就得提高锁定阶段的探测精度。
反卫星的主要武器无非三种,即破片式武器、动能武器与能量武器。破片式武器在爆炸后会形成大量太空垃圾,威胁到己方卫星,已经被各大国淘汰。包括共和国在内,均将重点转向了动能武器与能量武器。相对而言,能量武器更加“干净”,在摧毁卫星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多少太空垃圾,也更“受欢迎”。
不管是动能武器,还是能量武器,都对打击精度有非常高的要求。
即便能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高能量武器的指向性,比如在采用反射镜之后,共和国的天基激光拦截器的指向性至少能够提高2个数量级,在射程为1000千米的情况下,能量利用率也只有3.2%。也就是说,能量武器拦截系统的锁定精度仍然得控制在10米之内。如果射程继续提高,则得进一步提高锁定精度。
可以说,锁定精度成为了制约能量武器拦截系统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
共和国将第四阶段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建设时间一推再推,根本原因也是能量武器拦截系统的研制速度远达不到预期目的。按照天兵提出的部署256颗激光拦截卫星的设想,针对敌国军事卫星的平均拦截距离都在2000千米以上。在无法提高激光器的输出功率、指向性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必须将锁定精度提高到2.5米以内,才能满足拦截目标的基本需求。
由此可见,天基拦截系统的开发难度远远超过了普通人的想像。
实际上,天兵的早期发展与空军的早期发展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飞机从诞生到成为主宰战争的军事力量,不但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还经历了多次技术革命。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涡轮发动机,飞机最多只是战争的主要力量,而不是统治性的力量;如果没有精确打击武器,飞机最多只是毁灭性力量,而不是决定性力量。天兵要想取代空军,成为战争的主宰力量,需要走的路还非常漫长。
以动能武器为例,即便采用了由记忆合金制造的动能弹头,在攻击目标前,将弹头的径向面积提高数百倍,其实际覆盖范围也就数百平方米。在浩瀚的外层空间,这点面积根本算不了什么。如果拦截器的径向截面为圆形,攻击进度必须控制在10米以内。显然,对于拦截数十千米、乃至数百千米之外的卫星,10米的导航精度肯定是个天大的难题。
实际上,反卫星武器系统中,成本最高的就是锁定阶段的探测与定位系统。
按照共和国天兵投资开发的动能武器拦截系统计算,锁定阶段的探测与定位系统占到了整套系统成本的40%左右,加上导航系统,仅这些电子设备的就占到了总造价的80%左右。也正是如此,动能武器拦截系统的发展潜力远不如能量武器拦截系统,因为能量武器拦截系统并不需要导航设备。
当然,这并不表示能量武器拦截系统对锁定精度的要求不高。
实际上,能量武器拦截系统对锁定精度的要求比动能武器拦截系统的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