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策 > 第一百四十章 千秋功业

第一百四十章 千秋功业(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摸索着前进,没有任何经验可谈。”王元庆在讨论具体问题的时候显得格外小心谨慎。“我的想法是,从基层做起,先在几个省市搞试点,找到可行的办法之后,再在全国推广。”

“如何做?”

“基层代表直选。”

“直选!?”顾卫民暗暗一惊,迅速思考一番,问道,“在多大的范围内搞直选,如何保证直选的客观性?”

“客观性的问题不需要考虑,资讯这么发达,让民众参与监督,问题就能解决。”王元庆稍微停顿了一下,“直选范围,先在县级试行,一年之后推广到市级,如果可行,最终推广到省级。”

半岛战争之后,共和国国内对战争意义的大讨论,充分显示了“公民意识”的觉醒。

当时,还是国家副元首的王元庆力排众议,说服赵润东,让民众自发讨论,只要不危害国家根本利益,就不要阻止民众的言论。由此可见,半岛战争之后,王元庆就已经产生了政治改革的想法。

不得不承认,纪佑国看得比谁都远。

离任前,纪佑国推行的几项法案,都在为后面的政治改革打基础。

到王元庆执政的时候,政治改革既是必须,又是必然。更重要的是,纪佑国通过实际行动,为后面的领袖指明了政治改革的方向。

“是不是太快了?”

“并不快,有民意基础,缺的只是具体实行办法。”

国民产生“公民意识”,必然让国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

重大决策上,受普通国民的认识限制,不可能成为主导力量。只有在基本国家事务方面,国民才有充分的参与权与影响力。

当然,共和国的政治改革绝对不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政治的基础是文化。西方世界能够推行民主政治,与其历史文化有着必然关系。早在古希腊时期,民主政治就已深入人心。文艺复兴之后,西方世界逐步摆脱了教廷的控制,文化思想迅速传播,民主政治获得了肥沃的土壤,最终生根发芽,几百年来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共和国没有西方文化基础,也就不可能采用西方的政治模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